一、单项选择题(请根据要求,选择符合要求的选项。每题4分,共24分)
1、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,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
A. 驰骋/聘请饶恕/夙愿塞翁失马/敷衍塞责
B. 瑕疵/遐想遏止/摇曳是否/臧否
C. 诽谤/磅礴洗涤/嫡亲累积/劳累
D. 渗透/掺杂俯仰/辅导屡见不鲜/鲜为人知
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,重点考查了形近字、音近字、多
音字。A项依次读为chěnɡ/pìn、shù/sù、sài/sè;B项依次读为xiá/xiá、è/yè、fǒu/pǐ;C项依次读为bànɡ/pánɡ、dí/dí、lěi/lèi;D项依次读为shèn/chān、fǔ/fǔ、xiān/xiǎn。
2、下列词语中,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
A. 影璧 黄粱梦 难以起齿 明枪易躲,暗剑难防
B. 喝彩 嘉奖令 老生常谈 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
C. 青睐 爆发户 炫赫一时 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
D. 部署 汗涔涔 出神入画 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
【答案】B
【解析】A项应为“难以启齿”;C项应为“暴发户”;D项应为“出神入化”。
3、下列各句中,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
A.即使小错误也不能放过,须知集腋成裘,小错积多了,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。
B.汉室西迁长安,一把大火,使得河洛焦土一片,寸草不生,赤地千里。
C.他气得脸色半青半黄,嘴唇哆嗦了半天,什么话也说不出来。
D.突然有一天,马德兴拎着一瓶“贵州醇”找到王俊生,两人扺掌而谈,杯酒释前嫌。
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A“集腋成裘”指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小,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。比方积少成多,多用来形容宝贵美妙的事物。B“赤地千里”形容旱灾或虫灾造成大量土地荒芜的景象。不能形容火灾后果。C“半青半黄”指庄稼半熟半不熟,也可以比喻其他事物或思想未达到成熟阶段。不能用来形容“脸色”。D“扺掌而谈”形容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。
4、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,恰当的一项是
①为了搞清事故的原因,公安部决定立案 。
②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,一滴眼泪也能 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。
③我 一次跟同学讲过,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学语文,可惜同学没有能够正确领会。
A侦察 折射 不只 B侦查 放射 不只
C侦查 折射 不止 D侦察 放射 不止
【答案】C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。近义词辨析的重点在于区别不同语素,大体有以下八种方法:1.从字形上去区分2.从词性上去区分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4.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5.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6.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7.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8.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。“侦查”和“侦察”不同点在于“查”和“察”,前者重在找出问题(罪证等),后者重在了解情况。根据语境应该是公安部决定立案“侦查”。排除AD两项。“折射”和“放射”的不同语素在于“折”和“放”,前者强调两者(眼泪和人性)之间的映照关系,“折射”一般与光搭配;后者只强调一个对象的动态特征,“放”为释放。根据语境,强调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,搭配对象为“光辉”,应该用“折射”。排除B项。“不只”和“不止”的区别:“不只”是连词,相当于“不但”“不仅”,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。而“不止”是动词,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“不停止”;另一个意思是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。根据后语境“一次”,搭配数量词,应该选择“不止”。
5、下列各句中,没有语病的一项是
A.某某的西湖、某某的雁荡、某某的双龙洞……某某的山山水水无不给这位老外的记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。
B.土地的长度和面积可以用丈、用公里、用亩、用公顷来计算,然而在含有国土意义的时候,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一寸、一撮来衡量。
C.即使物质生活再丰富,生存条件再优越,但精神生活匮乏,人际关系冷漠,我们依然不能说这是一个和谐社会。
D.中朝美俄日韩六方会谈之所以能够重新举行,靠的是六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以与中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地斡旋。
【答案】C
【解析】A、删去“的记忆”,另外,“不可磨灭”和“深刻”重复。B、句式杂糅。“来衡量”造成句式杂糅,另外,土地长度和面积不能用“一撮”衡量。D、六国政府中包含了中国政府,不能并列。
6、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—段文字,排序正确的一项是
①在古代,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;
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,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。
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:这个世界的合理性,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。
④可是发展到现代,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,如欧几里得的综合,牛顿的综合,爱因斯坦的综合,计算机的出现,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?
⑤这个信念就是:世界是合理的,简单的,因而是可以理解的。
A.②①④③⑤ B.①④②③⑤
C.②⑤③①④ D.①④②⑤③
【答案】C
【解析】这个语段,共有五个句子。其中,句⑤中“这个信念”应承句②中“有一种信念”;由句④中的转折连词“可是”及其后的“观代”,可以推断带有“在古代”的①句应在其前面;而句③中“则…‘还要…‘合理”等词语则很明显是相对于句⑤而言。所以答案为C。
二、现代文阅读
1.阅读下列文章,选出合适的选项。(每题4分,共16分)
美丽的晕
①碧蓝的天空,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,不一会儿,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。它宛若彩虹,但没有彩虹鲜亮;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,而光环刚好相反,是外紫内红。这就是“晕”,俗称“风圈”。
②我们的祖先,很早就对“晕”进行了观察和记载。在殷墟甲骨文中,已有“晕”字出现。到了西周,“晕”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。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,才有关于“晕”的详细记载,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。
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,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,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。1666年,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。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,结果出现,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、紫的七色彩条。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,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,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,由于波长、折射角不同,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。这一发现,给“晕”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。
④探空资料表明,那白如蚕丝的云幕,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,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。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,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。所以,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,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。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,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,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。
⑤人们对“晕”的兴趣,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,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。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,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“晕”,“晕”后两天内出现风、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%。
⑥不过,也不是所有的“晕”都是风雨之兆。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:当“晕”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(俗称”短晕”)时,未来的12小时—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; 当“晕”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(俗称“长晕”)时,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。
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,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,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。
1.第③段中的“这一发现”指的是
A.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。
B.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。
C.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。
D.折射角不同,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。
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“这一发现”对应着前面的“1666年,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。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,结果出现,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、紫的七色彩条。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,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,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,由于波长、折射角不同,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。”
2.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,正确的是
A.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。
B.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。
C.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。
D.晕是光线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。
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第④段根据探空资料表明晕的形成原理,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。
3、第⑥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是
A.作比较 列数字
B.作诠释 列数字
C.作诠释 作比较
D.分类别 列数字
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第⑥段用到的说明方法是,“分类别”,针对“长晕”“短晕” ,“列数字”。
4.本文依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?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
A.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
B.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
C.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
D.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
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根据本文的段落大意,对“晕”进行了解说概念、追溯历史、解释成因、说明作用。
2、阅读文章,回答下列问题。(第1、2、3题各6分,第4题7分,共25分)
母亲垦荒记
①那里杂草丛生,但母亲不怕。【A】那时,母亲还不到30岁,她用半个月时间,仅凭一把铁锨,就让足足有一个篮球场大的深坑成为独属于她的第一块土地。
②初春的风,带着少许的暖意,吹过大片的戈壁,来到母亲面前。母亲脱去棉衣,只穿着水红色线衣,挥舞铁锨,先铲去大坑里的枯枝败叶,这耗费了母亲一天的时间。黄昏时,母亲点起了火堆,草木腐败的气息顺着袅袅炊烟升腾到天空,母亲蹲在火堆旁,低头看自己手上磨出的血泡。她没有感到疼痛,却被身体里一种巨大的喜悦所淹没。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产生这种感觉。母亲相信,能长草的地方就能长庄稼。母亲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埋进这里的每一粒种子都发芽、成长、收获。夕阳下,母亲的脸闪闪发亮,她捧起一把黝黑的土喃喃自语:“早晚,你们会乖乖听话……”
③半个月后,连队所有路过这个大坑的人,都看出了母亲的意图。母亲已按地势把大坑平整为五小块。【B】母亲站在自己用脚细细踩实的田埂上,注视着面前的劳动成果,像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检阅自己的部队。偶尔有路过的人问,这里没水怎么种庄稼?母亲气定神闲地笑着答:“走一步看一步,先种上再说,说不定今年雨水多。”
④那一刻的母亲是笃定的,什么困难都难不住她。母亲早想好了,在坑底撒上韭菜籽,坑壁那四小块地,母亲种上了各种蔬菜。无水浇地的困扰,丝毫未影响到母亲播种的决心,母亲每天醒来第一件事,便是去菜地查看菜苗的长势,再套上驴车去东河拉水。巨大的水桶于驴车的颠簸中、寂静的清晨里发出“砰砰”的声响,那些还在睡梦中的人是听不到的。当母亲赶着驴车、装着满满一车蔬菜四处吆喝售卖时,连队的人才醒过来,那时的母亲,已从团部买回一根几十米长的水管,一头接在家里的水龙头上,一头通向自己的菜地。
⑤那年夏天,很多个清晨,天不亮我就被母亲喊起来,迷迷瞪瞪地跟着她来到菜地帮忙。菜地里的母亲神情异常专注,眼里只有她的土豆、红薯、辣椒、西红柿。沉浸在巨大喜悦中的她体会不到自己的辛苦,也想象不出正长身体的我对睡眠的渴望。源于长女的乖顺,我跟着母亲学会了地里所有的活,熟知铲子、锄头、铁锨、镰刀等各种农具的用途。那一年,八岁的弟弟和六岁的妹妹,也时常在清晨的睡梦中被母亲喊去菜地帮忙,干得最多的活便是铲韭菜。我们姐弟妹三人,手中各拿一把铲刀,低着头,手上匆忙,不说一句话,心里都憋着怨气。清晨的韭菜地,露水很重,打湿了我们的鞋子、袜子和裤管,湿乎乎地贴在温热的皮肤上,没有谁喜欢这种感觉。我们无法理解母亲对土地超乎寻常的热爱。
⑥很多年后,当我问及衰老不堪的母亲,当年她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力气去开垦一块荒地时,母亲笑着对我说,小时候被饿怕了,我当了妈,就不能让你们再饿肚子。后来,我读到诗人雅姆的一句话: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,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。这句话,像是说给土地的,更像是说给母亲的。
⑦土地给了我生命。这句话被母亲说过无数次。当我真正理解了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时,她已无法在土地里种出任何有生命的东西。从母亲长长的叹息声中,我体会到她对衰老的无奈和对土地深深的热爱。在母亲心里,土地是父母,庄稼是儿女;而她,就是那个延续土地生命的人。
1.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在戈壁滩上开垦荒地的事情。请你按照先后顺序,梳理母亲垦荒的过程。
(1) →平整大坑→(2) →查看长势→(3) →蔬菜丰收
【参考答案】(1)清理枝叶(杂草) (2)播种菜籽 (3)拉水浇地
2.文中【A】、【B】两处语言很有特点,请你对其进行分析。
【A】那时,母亲还不到30岁,她用半个月时间,仅凭一把铁锨,就让足足有一个篮球场大的深坑成为独属于她的第一块土地。
【参考答案】“一把铁锨”和“一个篮球场大的深坑”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,突出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、吃苦耐劳。
【B】母亲站在自己用脚细细踩实的田埂上,注视着面前的劳动成果,像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检阅自己的部队。
【参考答案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,将母亲注视大坑的神情比作将军在检阅自己的部队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认可、满意。
3.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结尾段画线句子的理解。
【参考答案】我们一家人要靠土地上的庄稼维持生活,土地是给予我们第二次生命的“父母”;(2分)庄稼由母亲亲手播种,靠母亲的辛勤培育才逐渐长成,里面倾注了母亲的汗水和希望,庄稼像是母亲的“儿女”;(2分)母亲一步步开荒、种菜,在荒芜的戈壁滩上种上了庄稼,使土地的生命得以延续,母亲就是那个“延续土地生命的人”。(2分)
4.文章以“母亲垦荒记”为标题,有何作用?
【参考答案】①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——母亲;(2分)②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事件——垦荒;(2分)③暗含对勤劳俭朴的母亲的赞美之情,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。(3分)
三、古代诗文阅读
1.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各题。(第1、2题各4分,第3题8分,共16分)
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
西汉·司马迁
魏其侯窦婴者,孝文后从兄子也。父世观津人。喜宾客。孝文时,婴为吴相,病免。孝初即位,为詹事。
梁孝王者,孝景弟也,其母窦太后爱之。梁孝王朝,因昆弟燕饮。是时上未立太子,酒酣,从容言曰:千秋之后传梁王。太后欢。窦婴引卮酒进上,曰:天下者,高祖天下,父子相传,此汉之约也,上何以得擅传梁王!太后由此憎窦婴。窦婴亦薄其官,因病免。太后除窦婴门籍,不得入朝请。
孝景三年,吴楚反,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,乃召婴。入见,固辞谢病不足任。太后亦惭。于是上曰:天下方有急,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,赐金千斤。婴乃言袁盎、栾布诸名将贤在家者进之。所赐金,陈之廊房下,军审过,辆令财取为用,金无入家者。窦婴守荥阳,监齐赵兵。七国兵已尽破,封婴为魏其侯。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。孝景时,每朝议大事,条侯、魏其侯,诸列侯莫敢与亢礼。
(1)因昆弟燕饮( )
A.宴会
B.国名
C.燕子
D.像燕子一样
【答案】A
【译文】“因昆弟燕饮”中的“燕”通“宴”,宴会的意思。全句意为“以兄弟的身份与景帝在一起宴饮”。
(2)辄令财取为用( )
A.斟酌,酌量
B.财富
C.才能
D.木材
【答案:A】
【解析】“辄令财取为用”中的“财”通“裁”,斟酌,酌量的意思。全句意为“就叫他们酌量用度随意取用”。
(3)翻译下列语句。
窦婴亦薄其官,因病危。
【答案】窦婴也嫌詹事的官职太小,就借口生病辞职。
婴乃言袁盎,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。
【答案】这时袁盎、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,窦婴就向皇上推荐起用他们。
【译文】
魏其侯窦婴,是汉文帝窦皇后堂兄的儿子。他的父辈以上世世代代是观津人。他喜欢宾客。汉文帝时,窦婴任吴国国相,因病免职。汉景帝刚刚即位时,他任詹事。
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弟弟,他的母亲窦太后很疼爱他。有一次梁孝王入朝,汉景帝以兄弟的身份与他一起宴饮,这时汉景帝还没有立太子。酒兴正浓时,汉景帝随便地说:“我死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。”窦太后听了非常高兴。这时窦婴端起一杯酒献给皇上,说道:“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,帝位应当父子相传,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,皇上凭什么要擅自传给梁王!”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。窦婴也嫌詹事的官职太小,就借口生病辞职。窦太后于是开除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,每逢节日也不准许他进宫朝见。
汉景帝三年,吴、楚等七国反叛,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,于是就召见窦婴。窦婴入宫拜见,坚决推辞,借口有病,不能胜任。窦太后至此也感到惭愧。于是皇上就说:“天下正有急难,你怎么可以推辞呢?”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,赏赐给他黄金千斤。
这时袁盎、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,窦婴就向皇上推荐起用他们。皇上所赏赐给的黄金,都摆列在走廊穿堂里,属下的小军官经过时,就让他们酌量取用,皇帝赏赐的黄金一点儿也没有拿回家。窦婴驻守荥阳时,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,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,皇上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。这时那些游士宾客都争相归附魏其侯。汉景帝时每次朝廷讨论军政大事,所有列侯都不敢与条侯周亚夫、魏其侯窦婴平起平坐。
2.阅读古诗,完成题目。(第1题4分,第2题5分,共9分)
《诉衷情·当年万里觅封侯》
宋·陆游
当年万里觅封侯,匹马戍梁州。关河梦断何处?尘暗旧貂裘。
胡未灭,鬓先秋,泪空流。此生谁料,心在天山,身老沧州。
(1)“尘暗旧貂裘”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?
【答案】“尘暗旧貂裘”一句写出灰尘已经沾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,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,未能施展抱负。表达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,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以及壮志未酬、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。
(2)这首词以什么手法揭示了主旨?
【答案】运用了对比的手法,词人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,企图恢复中原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,如今壮志未酬,却已年老体衰,通过今昔对比,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。
四、写作(60分)
有一次,电视转播音乐指挥家梅达的音乐会。梅达出场前披挂了一个花环。当他上台起劲地指挥乐队时花瓣纷纷落到脚下。台下的一位女士说:“等他指挥完,他会站在一堆可爱的花瓣中。”另一个男士则不无忧伤地说:“到演出结束时,他的颈上只会挂着一条绳索。”两个人的对话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:同一件事,由于视角不同,思维方式相异,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;事物都具有多面性,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;心往好处想,人生将会豁然开朗。
请根据以上材料,自选角度,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,但不要对材料扩写、续写和改写,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②立意自定,题目自拟,文体自选(诗歌、戏剧除外);③不少于 800 字。
【点拨】以“换个角度看问题”为主题行文,文章要贴近生活,言之有物,可写关于换个角度看问题的经历、感受、认识等。又如,也可以写“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问题”,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,人生当中成功可能只是一时的,失败却是主旋律。但是如何面对失败,却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。有的人会被失败击垮,有的人能够不断地爬起来继续向前。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,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,去解决问题,这样才是人生的历练,才会收获更多。总之,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。
免责声明: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(学费、政策等)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
距2025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
天
专业老师在线答疑解惑 让您省事省心专注学习
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、学习探讨提升自己